丁 杨 李 雪
在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循着北京京剧院的大门往北到尽头,有个装铁门的小马路,拐进马路右手边第一个门,顺着逼仄的楼梯一直到四楼,北京市曲剧团的133名工作人员就在这里办公。在这个产权并不属于曲剧团的办公楼里,他们不仅将老舍先生的诸多作品搬上了舞台,还以新时期老百姓身边的真人真事为素材,创排了一批展现“新北京”精神风貌的作品,保持了北京曲剧与时代同步的活力。
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北京曲剧是一个年轻的剧种,由以魏喜奎为代表的一代曲艺名家创演,1952年,由老舍先生命名为“北京曲剧”。作为地方剧种,北京曲剧突出北京语言特色,京味儿浓郁,尤以演绎清代和近现代北京题材为长,北京市曲剧团创演的《烟壶》、《龙须沟》、《正红旗下》、《歌唱》等剧目分别荣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北京市第五届和第七届文学艺术奖等。2012年,为积极响应文化体制改革,北京市曲剧团正式转变为集文艺创作、表演和文艺培训为一体的国有独资企业,并在2013年底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今年10月,北京市曲剧团将迎来30岁生日,剧团将以老舍先生的《茶馆》、《骆驼祥子》、《正红旗下》、《四世同堂》4部剧目为主,在北京天桥剧场拉开为期9天的庆祝演出活动。其中,《茶馆》是2009年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演出后的首次亮相,此次曲剧团特意集结了5年前的艺术家阵容再现经典,在激励年轻演员多演戏、多出精品的同时,也向外界展示,“三十而立”的曲剧团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活跃在艺术舞台上,将这一具有鲜明北京特色的艺术发扬光大。
《歌唱》剧照
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普及曲剧艺术
“专业院团不能把自己束之高阁,除了扛起艺术传承的大旗,还要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通过不断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提起改制后的发展方向,北京市曲剧团团长孙东兴表示,文艺院团开拓市场,要把握好政府向老百姓开展惠民演出的机会,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这一剧种的魅力,才会催生市民进剧院看戏的需求。为此,北京市曲剧团充分利用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星火演出、文化周末大舞台等平台,走进16个区县的各大剧场和基层街道、偏远农村,对外推介“不少北京人都没有听过的北京曲剧”。
9月12日,北京市曲剧团受邀派出一支小分队走进石景山区文化馆,演出曾获得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的北京曲剧《烟壶》;而另一支小分队,则承接了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北京市安监局”)举办的“安全是永恒的旋律”主题情景剧大赛的项目,这也是北京市曲剧团与北京市安监局开展的第二次合作。早在几年前,北京市曲剧团就开始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积累了不少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