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进校园是北京市曲剧团推出的又一公益项目。今年5月,曲剧团与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达成协议,剧团不仅要带领该校小学生实地参观曲剧团、观看北京曲剧经典剧目,还将北京曲剧引入小学课堂,让方家胡同小学成为北京曲剧接班人培养基地。同时,作为老舍先生毕业后第一个执教过的学校,由曲剧团进行指导排练,该校学生出演的老舍先生唯一一部儿童剧《宝船》也已经完成前期排练,即将与广大观众见面。“这些公益性辅导和演出虽然并未给剧团带来实质性收入,但提高了北京曲剧的知名度。通过接触,昌平区一家企业的近300名员工将成为我们的会员,方家胡同小学提出要包场观看《茶馆》。”孙东兴说。
创意营销,多条腿走路唱活北京曲剧
“太可惜了,这么好的戏只演一场,我真想叫我的朋友们都来看看,我们这里几年也看不到一出这么好的戏,北京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013年12月4日,在江西省乐平市,一位当地赣剧演员看完《骆驼祥子》后拉着曲剧团副团长林旭的手激动地说。当晚,乐平市文艺院团的不少演职员和戏校的学生都买票观看演出。如今,演员们已经习惯了所到之处大受追捧的场面,但当时,作为北京曲剧定名60年来的首次商业巡演,这样的“观后感”不知给了北京曲剧人多少走出去的信心。
这次巡演能够促成,得益于2013年10月北京市曲剧团与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强强联手签订的高达1500万元的全国巡演协议。根据协议,《骆驼祥子》借助院线的快速通道将实现2014年巡演100场的目标。起初,孙东兴还担心,土生土长的北京曲剧出了首都会不会“水土不服”?可每到一地,观众热情的掌声和接踵而来的邀请都更坚定了他对外推介北京曲剧的决心。
当“祥子”引起的北京曲剧热还在持续发酵时,2013年底,北京市曲剧团又推出了话剧《正南正北一条街》,引起了一些人对“北京曲剧演员能否演话剧”的讨论。对此,孙东兴表示:“曲剧团早在1997年就进行过话剧演出,而且北京曲剧演员的表演功底丝毫不逊于话剧演员。在市场面前,除了扛好北京曲剧这杆大旗,剧团也想尝试多条腿走路,增加影响力。”在营销上,北京市曲剧团开设了微信平台,投身豆瓣网和人人网展开票务销售;在北京的地坛公园、陶然亭公园、大观园公园等戏迷较多的地方和北京市的多家超市搭建了实体售票平台。
据悉,早在2010年,北京市曲剧团全年演出场次就达到了300场,而2013年,在场次浮动不大的情况下,收入却从2010年的330万元增加到1280万元;商业性演出收入增长127.49%,占当年演出收入的比重由56.8%上升到75.5%;演职人员的月收入达到人均7100元,演出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借助老舍艺术剧院,构建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在出人出戏的同时,北京市曲剧团的领导班子对剧院进行了更长远的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北京市曲剧团将要注册成立的老舍艺术剧院就是在多种股份制架构下,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作的新型文化单位。”孙东兴透露。
今年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同时也是老舍先生从事文学创作90周年和代表作品《四世同堂》发表70周年。北京市曲剧团在联合老舍纪念馆和老舍基金会等单位举办学术讲座、展览、演出的同时,酝酿已久的老舍艺术剧院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早在今年初,北京市曲剧团就取得了老舍子女关于成立老舍艺术剧院的授权同意,目前,老舍艺术剧院的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正在进一步梳理股权构成。未来,北京市曲剧团将采用混合所有制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对院团的高效管理和运营。
老舍艺术剧院成立后,北京市曲剧团还将尝试通过银行贷款获取新剧目创作资金,利用北京市文化产业中优秀剧目创作政府贷款贴息的相关政策降低还款成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演出收回投入、创造利润,完善自身造血机制,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的旧有意识,进一步激发生产活力。“转企改制最怕的就是坐地经营,等别人上门,要未雨绸缪。未来谁的意识超前,善于把自己推销出去,谁就领先一步享受市场带来的福利。”孙东兴表示。(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