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艺术教育对人才要求比较特殊、人才类型也比较多样,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招生制度不完善、学科分类指导相对薄弱等问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一直关注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早在2008年就开展了“将‘艺术学’提升为高等教育学科门类”的专题调研,2012年下半年,又组织委员开展了“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专题调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委员联名提交了《为加强艺术院校建设开展专题民主协商》的提案。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协商座谈会上,多位政协委员就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警惕艺术教育的“大跃进”
“2011年全国已有1679所高校开展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的考生数为53万人,约占当年普通高校录取总数的8%。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国家现在不但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普通高等教育,也办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艺术教育吗?我看不是,这组数据背后是艺术院校危险的规模化发展和批量生产,是无视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艺术教育‘大跃进’。”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虽言语犀利,却博得了在座大多数委员的赞同之声。
“事实的确如此。有些院校一招生就是几万人报名,一届招3000多人,到底能选拔出多少人来?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师资力量有没有这么大的承受力?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教授刘维维说道。
在吴为山看来,艺术教育特殊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师傅带徒弟,因此对师生比例应有严格的要求。“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部分美术院校的师生比是一个老师带3个学生。现在呢?一个导师带1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有的导师与学生一年只见两次面,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来。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整个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有很大损害的。”
除了教师数量的问题,目前艺术院校的教师质量和系别设置问题也引起了委员们的质疑。“很多院校,在职的教师队伍就是由几个毕业时间不长的本科生、硕士生组成的,再请几个社会上的大腕明星给讲一两次课,就挂牌开课了。以音乐剧编导专业为例,我们舞蹈学院音乐剧本科开设了20多年,也仅仅设置了音乐剧舞蹈编舞专业,而某些院校在没有老师、没有教材、没有编创音乐剧实践的情况下,只为吸引考生和家长的眼球就设置这类专业,简直太不负责任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王国宾边说边摇头。
“艺术院校应该在现在浮躁的艺考现象下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点矜持。对利益的一味追求所带来的,一定是教育资源的稀释、教学水平的下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进而对国家的艺术教育造成损害。所以,高等艺术院校一定要过滤掉盲目扩招的干扰,这对我们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高水平的艺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徐永胜表示。
走个性化发展道路
针对目前各类艺术院校和专业遍地开花的乱象,很多委员提出了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的建议。“国家应加强对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来规范艺术院校办学,合理控制艺术教育的规模。还要认真对现有的艺术院校作出评估,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以保证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赵沁平说。
他还详细论述了对三类院校、四个层次、五种类型艺术人才培养统筹规划,加强分类管理和指导的设想: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明确专业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这三类院校在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特色与作用;明确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这四个层次艺术人才的选拔标准、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科学制定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理论、艺术教育和艺术应用五种不同类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在赵沁平看来,只有充分遵循艺术人才培养规律,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指导,才能形成我国布局合理、设置科学,各类院校定位明确、各具优势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各类院校明确了定位之后,就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设置专业,办出特色,走个性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加强艺术院校建设开展专题民主协商》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朱和平少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