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曲 > 中国名家名曲 >

歌剧《洪湖赤卫队》:经典如何炼成

更新时间:2011-12-05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爱好者
副标题#e#

  《洪湖赤卫队》是一部属于中华民族的歌剧,历经52年2000多场演出长盛不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11月30日结束的首届中国歌剧节上,《洪湖赤卫队》获得优秀演出奖、优秀表演奖、编剧特别荣誉奖和作曲特别荣誉奖,编剧特别荣誉奖颁发给张敬安、杨会昭、欧阳谦叔、朱本合、梅少山、潘春阶等为代表的创作集体,作曲特别荣誉奖的获得者是张敬安和欧阳谦叔。

      1951年,湖北省歌剧团(省歌剧舞剧院前身)以梅少山、杨会君、张敬安、欧阳谦叔、朱本和为骨干的集体创作组,到洪湖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他们在深入群众、发动群众的过程中,主动而又广泛地搜集洪湖革命斗争故事和洪湖渔歌、民间小曲。这段经历,为此后《洪湖赤卫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作品,1956年湖北省歌剧团拟以楚剧和花鼓戏为基础,发展湖北的歌剧。作曲家张敬安认为,湖北最美的音乐在江汉平原的天门、沔阳地区,湖北的歌剧应该以天沔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调。因此,剧团安排编导到洪湖老区采风,可惜第一稿《洪湖赤卫军》不成形,只好搁置。

  1958年,《洪湖赤卫队》创作组再次到洪湖实地采访,分别召开革命老人和文艺积极分子座谈会,征求意见,修改剧本。为了营造氛围,时任剧团副团长的梅少山规定:只要是剧组成员,无论是否天沔地区人,都一律讲天沔地区的方言。

  当年的一群主创人员年龄都在三十上下,年少的他们定下了很高的目标:文字要越读越有味,音乐要越听越有味,戏要越看越有味,看完戏要越想越有味。为了更深入地体验生活,他们邀请老赤卫队员讲战斗故事,亲手扎花圈到烈士碑扫墓,在寒冬下湖捕鱼,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1951年至1959年间,省歌剧团的作曲家在向民间艺人和地方戏曲艺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和熟悉了上千首民歌,基本搜集和整理了“天沔花鼓”的全部传统曲牌。《小曲好唱口难开》、《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得解放》等唱段,以江汉平原的民间音乐为主要素材,运用欧洲歌剧主题贯穿发展的手法和戏曲板腔体的创作思路,逐渐成熟。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