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曲 > 中国名家名曲 >

王西麟《钢琴协奏曲》向“无我之境”转型

更新时间:2011-12-02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爱好者

  2011年11月19日,著名作曲家王西麟作品音乐会(第五届)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

  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者又有新的作品问世——2010年同年完成的《钢琴协奏曲》和《太谷秧歌交响组曲》。不好说这两部作品实现了又一次自我超越,但由此却使得我们对其创作生涯有了更大的期待,因为我们从中看到了这位老者、智者之生命力与创造力仍处在一种时时更新的状态,仍在孜孜不倦地尝试着不同往昔的探索,仍持续着哲学意义上的思考。

  王西麟先生的《钢琴协奏曲》,很可能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协奏曲(意大利语concerto)。协奏曲在意大利语中,原本含有竞赛、对抗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一般听众心目中的“主从关系”,其艺术魅力也正在于其历经众多矛盾体(法语contradiction)之间的相互对抗、相互依托,最终形成一个相容共济的局面。王西麟这部作品的成功,即得益于作者对这一艺术形式在技法层面的深入理解,并将此技术性的理解应用于其思想的传达,使其不仅仅区别于我国其他协奏曲作品(如“黄河”、“梁祝”等),与肖邦、李斯特等钢琴家自己创作的作品相比,也自有其独到的艺术表现。

  如果说,其在第一乐章集中表现为钢琴与乐队的对抗,第二乐章则更充分地利用钢琴的自身特性,表现作品主题的多重性——思想者对外界的审视与对内心的自省,最终推演出与身外大千世界互为因果的思想抉择。正是有前两个乐章的基础性支撑,作者在第三乐章似乎完成了其美学范畴的“有我之境”向“无我之境”自然转型——钢琴所象征的生命之泉,在其以涓涓细流顽强地穿越崇山峻岭、汇入历史洪流的同时,又从容不迫地跳出圈外,静观万物复苏、原野上呈现着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生命律动场面。(编辑/石磊)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