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筝 > 古筝百科 >

关于中国弦索谱中的“二四谱”

更新时间:2020-09-08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曹正

我有幸参加西安秦筝学会成立大会,从古筝事业讲,是个莫大的欣慰。我们谁都知道,秦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的民间乐器,所以后世历代都以“秦筝”称之。这在中外的历史上,是有明文记载的,在国内见诸《史记》、《汉书》以及唐、宋《乐志》……等等;在外国,尤其是日本,筝是载入《日本音乐史》的。是中日邦交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

我们宣扬祖文化,就民族乐器而论,秦筝应该是我们民族民间的代表乐器,这从古往今来国际文化交流史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因此,我们应该给秦筝以公正评价和合理的地位。

今天,我向同志们汇报一下我的学习,我读过一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书、史、它所记载的历史,究竟如何?尤其在近些年来,出土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的物证面前,难免对古代的文献材料和故事传说,产生新的看法和另作不同的解释。今天的发言,是抛砖引玉,谨供参考,不是之处,沿望批评指正。

关于“二四谱”,我想讲一讲它的国际影响和我学习研究的经过。

我国的民间乐谱,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弦索,(二)管色,(三)锣鼓经(即打击乐)。根据社会发展史的演进,可能是管色在前,弦索在后,而作为打击乐的锣鼓经,还要更早些。早在《书·舜典》就提到了“附石击石,百兽率舞”;《书·益稷》也有?曰:“嘎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乙”字是“十天干”的第二数,用乙代表变宫(或者说是变羽)以示此孔非五音之正;“上”字就是正面五孔的位置而言,无论由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它都是居“三”的位置上,因此我认为它是由三字连笔变成的“上”字的,《草诀歌》有点三“上”、“下”、“心”之句(?),同时吴越方言三和上的读法差别不大;“工”字是个会意、谐声和开孔指法综合起来的字,是空字的减笔,以会意言,空为洞穴,即洞箫的管孔,去穴留工和工读空音,岂不是具有会意谐声之意,在洞箫上发“工”字音时,要将正面五孔全部开放(开放即放空也),这便是因用指开孔的关系而定称的空(工)字了。

管色谱因用“工、尺……”等字记谱,所以又称作“工尺谱”以尺八管为根据,它是六孔(前(正)五,后(反)……)发九音,把上述的工尺字依次(由低而高)排列如下:

(谱)

六、五两个音是借合、四两孔发声,是合四的清声(即高八度音)。我国的五声音阶的序列,是由“合”字起音为“正调”即“合、上、尺、工”等五音,加上二变之音为“合、四、乙、上、尺、工、反”这两者都是以“宫声(上)居中”为准的,所以名为“正调”(正宫调和略称);如果将五声正调的“上”字移为变宫乙(?)字,仍然用固定音调来名调,它就是小于正宫的“小宫调(一般作小工调)。但是一般用首调习惯的人常常把这样的命调颠倒过来冰用G是正宫调,用c的是小工调,当然这也是囿于前人“宫声最低”之说的一种观点所造成的结果。

管色和弦索(专指二四谱)谱的根本差别是管色用七音定孔位,而弦索则是用五声定弦音。两者在定音奏曲时起决定作用的二变之音是关键。由于管乐器受着运指和指孔的限制,如果利用天然产物的竹管不加改进,就不可能多设开按音孔的,这也就限制了加宽音域的可能性,但是用管乐器为声乐伴奏和为声器乐调律定调的标准时,经常要调整音调音阶的序列,因此就必须把二变(#p#分页标题#e#sl)两音固定在音列里,借以方便移宫、变音、转调,为表演声器曲创造条件。这就是管色七音和弦索五音的基础不同之点。

弦索乐器,品类繁多,记谱法也各自不同,元熊朋来的《瑟谱》是用“律吕”旁注“工尺”的弦索谱、《瑟谱》用“一、二、三、四、五、六、七”记录弦位,由于七弦琴是弦各多音的,所以单靠数字,还不能明确弦和音的关系;三弦用十天干“甲、乙、丙、丁。。。。。。”记谱,就另是一回事了;管色谱本来是管乐器的专用谱,但当它后来为弦乐器共用之后,这种“管色”的概念,也将为“弦索”所共有了。以清荣斋的《弦索备考》为证,无论总谱,还是分谱,都一律是用“工尺”记录了,与此同时(或先或后)江南丝竹、华氏《琵琶谱》、山东琴曲、河南筝谱,甚至专用“二四谱”的潮州音乐(韩江丝竹)也用工尺取代了二四,到二O年代国乐改进社,提倡“工尺改制”,用工尺代表国乐谱,用五线为正式乐谱以后,这宗宝贵的民族音乐遗产,就更趋式微末落了。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五十年代里,由于国家提倡发扬祖国文化,重视继承传统的政策落实下来,才引起民族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将对古谱的研究,提到议程上来。我们探讨和研究二四谱,不仅增强了爱国主义感情,而且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提高和加深了认识和理解,这一点,笔者是有深刻体会的。

二四谱是以弦柱乐器“筝”为标本的记谱法,是名副其实的“弦索谱”,是依照弦音的序列,用“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按五声音阶排定的:

(谱)

如上表所示,音阶和弦的序列里没有fa两个二变(变宫或变羽,变徽变角)之音,而在实际的音乐表演里,又少不了这二变之音,在弦索谱中是依靠弦柱乐器的特点,控制三、六两弦的张力变化取得,用左手重按三和六两弦取得变宫,因筝上只能按之使高,所以由变羽取代、变徽(由变角取代)之,以便完成演奏七声音阶乐曲的任务。由于这二变之音是由三和六直按取得,所以二四谱中称这种音调谓之“重三重六”(略称重六),然后,相对这个重三六调而称无二变之音的基本调为“轻三、六”调。现将“重三重六”调表示如下:

(谱)

如上表所示,用“三、六”来表示是经过重按的“三、六”取得“乙、凡”两变之音的,它是以轻六调为体,重六调为用的实用音,在定弦时仍以轻六调为根据。如果把轻六和重六综合起来,那便管色的七声音阶了,也表示如次:

(谱)

如上对照表所示,可以看出后世用管色(工尺)取代弦索(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认为五声未若七音健全和记谱方便,更由于用声歌的也是以管色为准确的记谱法,因而具有弦索特点的记谱法,转变为工尺谱之后只有在乐曲的标题之下注有“轻六”、“重六”、“活五”、“轻三重六”……等字样,惜以保留着弦索谱(二四谱)的一些痕迹,也正是因为如此,为我们今天研究弦索谱的发展历史作用和意义,提供了有力的线索和根据。#p#分页标题#e#

二四谱在用调方面,无论是轻、是重、还是活,都是以按变之音这根据,同时是结合弦序音名为命调的名称,因而二四谱的名调也离不开数目字的,关于轻六、重六调,前面已经作过介绍,现在再把潮乐三大主调之一的“活五”调介绍如下,先介绍“五”字名调的根据吧!战国时代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他的论乐文章《宋玉对楚王问》里,提到了“引商刻羽”,杂以“流微”(潮乐近代术语称作“流调”,乃是通过移柱的办法将重六之音固定在弦列里——即管色的“凡为宫”)的流微调基础上排定的弦序音阶,也就是“轻三重六”的定弦法。如澄海蔡远涛藏抄本《潮音乐谱·秦筝线调说明》:

“……若弹流调,及名“十三腔”宜将正线“工”字打高成“凡”名谓“轻三重六””。

从探源溯流,索隐发微的角度出发,我们便以说“轻三重六”之调,就是古代的流微调谨表示如次:

流微调音阶表(固定唱名)

(谱)

上表是移柱变调,宫商栏内虽然注明“变微”,但在筝上实由变角取得,以工尺名“凡为宫”以二四名为“轻三重六”以古调名为“流微”之调。如此命调方法,乃是固定唱名法;若用“旋相为宫”的首调唱名法,便不难看出它是旋宫变调后的“变羽之转”了。

再将上列音阶表,改成旋宫首调音阶,便可以看出“活五”的依据是什么了。

旋宫音阶表(首调唱名)

(谱)

观上表,可见把“重六”之音,固定在旋列里以后,再依首调习惯来看,原来的“三”(6)却转到上列音阶的“三”上来。经过这番转位调整之后的“五”便成了重点的变化音,更要发挥它的“变羽之转”的效用,就一定的得“活”起来,用这个灵活的活字来说明它和“重三重六”不同的特殊性,也就是潮州筝人所谓:“活五”者字字皆活之意。

二四谱以三、六、五为名调的根据,并非偶然,乃是古代弹家音乐实践的经验积累所致,是在以五音定律的弦索乐器中运用“二变”之音取得的成就。在五音正调(5 6 1 2 3(表六)

(谱)#p#分页标题#e#

如上表所示用“五”来表示在“轻三重六”的音阶序列中,表演乐曲时,突出运用二四谱的“五”字(即工尺的四)的变化,这便是“活五”调。

本文标签

中国弦索谱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古筝曲谱1800首

[导读]你喜欢古筝吗?你会弹古筝吗?小编本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古筝曲谱的专题,我们收集了近二千首古筝曲谱子,希望大家喜...阅读全文

近2000个古筝曲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千个古筝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筝的网友不要错过,这近两千首古筝演奏歌曲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筝爱好者欣...阅读全文

林玲古筝教学视频全集

[导读]小编和大家分享《林玲古筝教学视频》专题;林玲中国当代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古筝硕士研究生导师,1...阅读全文

古筝(1-10级 )考级曲示范与讲解

[导读]小编收集各古筝名师讲解的古筝考级教学视频,为方便查找1-10级各级的考点与曲目,特组建此专题,旨为帮助欲打算...阅读全文

古筝名家档案及相关简介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国内外古筝名家档案,组建成一个古筝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筝爱好者一起认识世界著名的古筝家资料。古筝,又名...阅读全文

150首古筝名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小编收集近两百个古筝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古筝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古筝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