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 埙百科 >

乐器学习网分享 “埙”里乾坤 美文

更新时间:2014-04-08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五歌:埙——壎——熏
  
  我说小鸟炮焦就成了埙。如果你是爱幻想的读者,你会感到这种念头新奇可喜。倘若您是思想缜密的学者,您多半已经产生了反感,说又有一个家伙在这儿哗众取宠了。
  
  我提出了个大胆假设,需要小心论证。我怕曲折的推理烦跑了读者,再一想,侦探小说也叫“推理”小说,却让人拿不下眼来。探究“埙”里洞天,好象侦探家勘察古堡中的可怪踪迹,读者该是全神贯注紧随其后。我相信刨根问底是人的天性,何况刨的是民族传统的老根,问的是中华文化的谜底?
  
  先请注意烧焦的“焦”字:下边四点是火字的变体,上边的“隹”是鸟字的变体。叫化鸡的鸡字,我小时学的繁体右边有个隹字,就是短尾巴的鸟。短尾巴恰好容易裹成泥团。
  
  今天提到“焦”,首先会想到米饭烧焦了。古书说,谷粒儿最早的吃法是过过水放在石板上烘熟(28),同样容易焦。但祖先开始创造汉字时,对新食物的感受还浅,文字反映的还是传统的生活。
  
  假设埙是别国的古物,对它的研究就只能靠考古学,哪国也没有中国这样久远、连续而丰富的历史记载。西方传来的考古学就靠遗址发掘,难得参考文献。中国的清朝,“考据学”大师辈出,他们的求实精神跟现代考古学没有两样,不过“考”的对象是“故纸堆”罢了。他们个个是文字学家,掌握了很厉害的新手段。
  
  从“焦”看出了饮食史,这叫文字学的研究方法。欧洲上古洞穴岩画中的猎人拈弓搭箭,跟汉字“夷”描绘的拉大弓有什么两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古今一贯的象形文字,它跟古今语音的对应,也弄得一清二楚。陈寅恪先生管汉字叫化石,说“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29)。汉字包含的远古信息是“文化人类学”的无尽宝库,可惜洋学者们还没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从文字化石中循着蛛丝马迹细心探求,就能解开埙的由来这个疑谜。
  
  xun(埙)是现代读音。宋朝以前的汉语还没有“x”这个辅音。埙要等我来捉摸,多亏了我的籍贯。老家较古的方言中还没有退化出“舌面辅音”x(还有j、q),而是清楚地分为舌尖s、舌根h两类。xun要么念s-iun,要么念h-iun。埙本来读h-iun(英语he、win连读),声调是“阳平”。这个音节在汉语中只有一个“熏”字。幸而是唯一的,天不绝人,否则就没法论证了。埙是个出现较晚的简化字,原字是“壎”,土字旁是后加的。人们笑话“生字读半边”是半文盲,忽略了偏旁。学问深了才知道偏旁往往可以忽略。汉字的发展有个规律:形声的半边有更重要的表义功能。茎、径、颈三个字,形声部分都表示一根直线,男根叫阴“茎”。乐器名称的“壎”,跟薰、醺等字一样,都是“熏”派生的。
  
  “熏”至今是个常用词儿,比方说“厨房里烟熏火燎”。汉代的《说文解字》记载着每个字的字形由来,它对埙字的解释,历代学者没人提过异议。熏的篆字是,黑字上加“单艸头”的屮字,解释是“火烟上出”。屮是描绘烟气上升的形状;这跟蒸字的情况类似。蒸的草头跟草没关系,是描绘水蒸气上升之状的。的单草头显示的正是细烟从小孔中逸出的形象。至于那个黑字,注释说:“烟所到处,成黑色之象。”再查“黑”字,篆字是,解释是“火所熏之色也”。黑由、炎两个字构成,“”就是烟囱的囱,就象埙的破孔。
  
  熏是现象也是动作。《诗经》描写过用烟熏房屋中的老鼠(30)。后世更有熏鱼熏鸡,熏成了美食料理的手段。还有“熏陶”这个词儿,提示着埙跟陶器的关系,更值得捉摸。
  
  “埙”的读音跟“嘘”非常接近。我家乡话中嘘念hü,双唇比念“呼”时扁细,正是吹吹埙的口形。这让人从埙的文字由来进一步想到xun的语音演变。还有“虚”表示空心…。
  
  埙的由来,书里的现代说法是为摹仿鸟兽叫声、引诱猎物而做的。鸟鸣巧舌如簧,岂是笨拙的埙模仿得了的?但我倒很赞赏这种说法,至少能提出一种假说。
  
  六歌:时间隧道的古怪喧嚣
  
  要想复原出远古生活的真实场景,就该有声有色。还得设法弄清埙的古怪声响。
  
  中央音乐学院的张维良教授是中国管乐研究会会长,我在荧屏上多次看到他儒雅的形象。张艺谋决定用埙给电影《菊豆》伴奏后,就找到了他,从作曲开始包办。也许由于《菊豆》的成功,张教授对埙研究得更深,曾在一个电视片中专门介绍,我当然看得比谁都认真。他说埙的声音有三个特点:第一,最容易吹响;第二,声音“非常凄凉悲伤”;这第三嘛,我有更深奥的联想,这里先不说。乐器的进化当然是从简单到复杂,游牧民族的号角只能发出单音。范仲淹描写边塞的宋词说“四面边声连角起”,宋朝的辞典才收入“角”,说它是“羌胡”民族的“军器”(30)。牛角号子这么简单的玩意儿,中国愣是没有,这也印证了我们的祖先没经过肉食充足的游牧生活。
  
  西方音乐史说,人类最早的乐器是四千年前的骨笛,始见于瑞士。这个问题,天津的业余研究者刘士钺先生倒是个权威,我拜访过这位精通多国外语的残疾人。他得知中国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笛,就对照西方文献,撰写论文把笛子的历史提早了三千年。联合国UNESCO音乐委员会曾邀请他出国交流。我想也许西方早就有了骨笛,而吃了缺乏文献的亏。
  
  根据失传的古史《世本》的片段记载,中国原有笛类乐器“篪”,出现在埙之后。古书中谈到原始乐器,总是埙篪并提。《诗经》说兄弟合奏,哥哥吹埙,弟弟吹篪(31),还说埙、篪的声响天生和谐,能体现哥俩好。这个典故流行很广,杜甫就用过(32)。唐诗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那时篪已被“羌笛”取代而失传了。还有胡琴和琵琶的引进,岂不都显示着外来乐器早就占了优势?
  
  埙、篪音响和谐,有什么共同之处?古书说“篪声悲”,象孩子啼哭(33)。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埙跟篪又有何不同?古书用一个“浊”字形容埙的音色,进一步的解释是“喧喧然”。还有一种“大埙”名叫“嘂”,这个怪字比“叫”多三个口,也当“叫”讲。四个口也是个部首,这个部中的“嚣”字,跟埙的“喧”大有关系。四个口表示“众口”(349):整个部落孩子哭大人叫,那喧嚣就有惊天动地之势,加上“凄凉悲伤”的感情色调,“喧喧然”就该是“呼天抢地”了。
  
  听啊,那吃尽了蚌蛤的人群陷入困境,求生无路,呼天不应…他们是我的祖先。
  
  写这篇东西我得步步查书,从喧字查到嚣,我忽然感到有点儿发瘮。仿佛我脱了壳的孤魂不由自主地飘过“濒死体验”的“时间隧道”,又被老爱因斯坦拽着穿过了广义相对论所谓“弯曲时空”的“虫洞”,倒退一万年,回到几百代老祖先的野鬼们身边。
  
  我的母亲给我讲她的老母身受饥饿的惨状时不禁大哭,我也曾随着哭。我们中国人没有上帝,世世代代骨血相连,苦难相续。每遇凶年,白骨蔽野。心非铁石,怎能不同此一哭?呜呼,哀哉!
  
  七歌:“反哺”的乌鸦
  
  “呜呼”,是大哭之声的最早的录音,始见于古老的《书经》(35),记录的是传说中的夏朝,先民面对群体生命失去依托而大放悲声。
  
  “呜呼,哀哉!”则是《左传》中痛哭死者的录音(36),后世这四个字用在千万篇祭文的结尾,实际也是众人失声痛哭的开始。你可以拿它开玩笑,但不可不知其中有着世代祖先们的泪雨滂沱。
  
  大放悲声是怎样的声音?只能是裂开大嘴的“啊——啊”。“A”的录音,怎么会变成“呜呼”中的“U”?这是古汉语语音探究中的千古疑谜。我知道多数读者决不愿在这上面伤脑筋。但人是爱动脑筋的动物,他懒得动您不懒得,中国人懒得,外国人不懒得。研究古汉语语音成就最突出的是个瑞典人,汉名叫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他根据诗歌压韵的原理,拿《诗经》当材料,愣把上古的韵母体系复原了出来。
  
  当然中国的音韵学家更了不起。清朝涌现的一批中,最有名的是教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那位顾炎武老先生。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则总其大成。他们一致认定,《诗经》时代汉语还没有U这个元音,后世以“啊”为韵的,都跟乌、乎一起归入“鱼”韵(37)。比方说《诗经·北风》这首古代民歌中,乌鸦的“乌”和语气词“邪”都押着A韵(38)。前边说的华、瓠跟葫、壶等字的相通,也是印证。
  
  原始部众绝望的哀号,就象大群乌鸦“啊——啊”的叫声。《山海经》说很多鸟的名子就是“自叫”(38),“乌”这个鸟名就是这么来的。你会说用“啊”记录埙的音响太不准确,怎奈古音中没有别的可用。今天不管让谁找个字表示埙的音响,没有不用“呜”的。发U音的乐器,后来有了洞箫。我不说“箫”,因为上古它指的是排箫,声音象笙。洞箫是汉朝才出现的,声音悲凉惆怅。苏东坡感人的《赤壁赋》描写秋夜泛舟,说“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呜”这个形声字,间接也来自乌鸦的叫声。埙跟箫听起来有些相近。“呜呜然”跟乌鸦的“啊啊然”对不上号。上古汉语里没有U音,而到苏东坡的年代就发得那么准确,那么中国人是怎么学会发U音的?是不是跟埙、箫的影响有关系?古书说埙的声音“浊”,让人想到英语中的“浊音”要求发音器官整体共鸣。这就接上了上文的伏笔、张维良先生所说埙的第三个特点。乐器分弦乐、管乐两大类,弦要弹、拉,管要吹。埙属于哪类?有点麻烦。算管吧是个圆球,不算吧也要吹。张先生说,埙的发声原理跟一般管乐器不同,气不是从管口出来,而是在球腔里转一圈,又从上端的吹孔吹跑了出来。我听他说到这里,就想起山西出土过没有音孔只有吹孔的古埙(40),兴奋到仿佛我的心房变成了喧嚣的埙。洞箫的管腔有阻隔,不象笛子那样从管口出气儿。失传的篪也一样。洞箫只能抒发被唐宋社会文明驯化了的个人的哀怨。古书的“大埙”之说,实物难以想象,埙怎么能大?我怀疑指的是众埙齐鸣。“大埙”呼天抢地的群体叫嚣,是人的文化原动力跟生存逆境拼死冲撞发出的最强音。音乐评论家李皖先生说,埙的声音让人想到“远古太初”和“古人所面对的天地图景”(41)。吹奏之气的回溯,跟时间的回溯相应。
  
  回过头来说乌鸦。白居易诗曰“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无数古书提到“乌能反哺”,是“孝鸟”(42),古人深信不疑,而鸟类学家却一无所知,岂不可怪?中国伦理最重视“反哺”之孝。伦理属于哲学。吹埙的气体反转出来,让我想到老子的哲学名言:“反者,道之动”。
本文标签

埙美文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200多首埙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小编收集两百多个埙演奏音频,其中有音质很不错埙名家演奏作品,也有国内外埙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阅读全文

埙谱300首

[导读]你喜欢埙吗?你会吹埙吗?小编本篇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埙曲谱的专题,我们收集了近三百首埙曲谱子,希望大家喜欢!埙是...阅读全文

埙视频教程合集

[导读]小编收集比较实用的埙视频教程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教程对初学埙或是自学埙的网友会有相当大的帮助,希望广大初学和入门...阅读全文

各种埙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收集比较优秀的埙演奏视频,喜爱埙的网友不要错过这些小编精选埙演奏视频盛宴,为方便广大埙爱好者欣赏,特将各种风...阅读全文

各种埙指法表图片大全

[导读]这是一个关于埙指法表的专题,我们收集六孔埙、八孔埙、九孔埙、十孔埙、十一孔埙指法表及埙指法入门技巧与埙指法练习讲...阅读全文

埙基础教程专题

[导读]你了解埙的指法?哪里有优秀的埙自学教程?埙学频道小编收集整理关入埙指法和埙教程的专题和广大埙友一起分享;埙从一个...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