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交响马拉松”让古典音乐走向大众
向来贴着“高冷”标签的古典音乐也在演出中玩起了新花样。10月14日,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等9家国内交响乐团将在保利剧院奏响一场10小时“交响马拉松”的消息引发不少关注。相较于更为大众化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受众十分基础有限。在业内人士看来,固化的古典音乐演出方式正逐渐失去市场,古典音乐想要从殿堂走向大众,不但需要创新演出形式,也要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化元素,吸引更多观众进场。
连奏10小时
一个音乐厅、一个乐队、两个小时的演出,这或许是不少交响乐音乐会的标配。但10月14日,保利剧院的舞台将不再是某个乐团的一枝独秀,而是奏响一场长达10个小时的“交响马拉松”。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20周年最具特色的演出单元,“交响马拉松”集结了国内9支交响乐团,通过抽签的方式轮番上场,共演奏近30首曲目。据悉,该场“交响马拉松”从当日上午10点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分为上部、下部两个场次,中间间隔两个小时,最后还有由各团首席、副首席自愿报名组成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首次登台亮相。
“这样长时间的交响乐演出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观众也很少有机会在一场演出中看到数量如此之多的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团长李南表示,“交响马拉松”既是一场表演,也是各个交响乐团能力的展现,在有限的演出时间内,各个乐团都拿出了最能代表乐团水准的曲目进行演奏,而这样具有创新性的演出方式,也能进一步扩大以交响乐为代表的古典音乐的市场影响力。
创新演出形式“虽然演出时间长达10个小时,但是开演前门票早就销售一空,这在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中并不多见。”北京交响乐团团长孟海东表示,古典音乐在国内的受众十分有限,相较于大众化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更加严肃,因此不同文化程度、音乐素养的消费者对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古典音乐在国内虽已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但仍面临着受众不足的问题”。
有行业人士指出,古典音乐的演出形式较为固化,很难适应艺术发展的大趋势,现如今,国内演出市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各类艺术表现形式纷纷打破惯有的演出常规,相互碰撞、交融出新的火花,吸引观众的视线,古典音乐演出也可以此为借鉴,突破惯有的演出常规,丰富演出形式,逐步扩大影响力。
仅以此次在“交响马拉松”中演出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为例,这个乐团的特殊之处在于平日里乐手们在各自的乐团演出排练,每逢音乐节则聚在一起,这样 “节日乐团”的模式在国外早有先例,集结过众多首席演奏大师的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就是其中极为著名的一个。李南表示,如果此次北京国际音乐节节日管弦乐团在“交响马拉松”上的演出效果好,会考虑把“节日乐团”的模式固定下来,让古典音乐的演出形式更加多元。
融入现代元素
除了让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古典音乐想要更好地走进大众消费,也需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元素。孟海东指出,古典音乐从业人员需要让大众消除对古典音乐的固有认知,无论欣赏何种类型的音乐,都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一部分,“现代舞台技术、演奏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古典音乐的经典曲目焕发新的生机,也能更好地抓住年轻观众的视线”。
以钢琴家马克西姆为例,他将现代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到古典音乐之中,再配合很炫目的灯光和舞台,甩脱古典音乐“严肃”的固有印象,使年轻人像听流行演唱会一样听古典音乐会,这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改变。
此外,古典音乐也要顺应市场的发展,让演出运作模式商业化、系统化。大力宣传古典音乐,使人们对古典音乐有新的认识,接受音乐形式多样性是首要的基本措施。在此基础上,培养包装优秀的古典音乐演唱家,开办商业演奏会,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古典音乐乐团的营收。而在撕掉“高冷”的标签后,古典音乐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