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第三届中国越剧节闭幕式暨越剧精选曲目名家演唱会将在温州大剧院举行,著名音乐家、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何占豪受邀担纲此次晚会乐队指挥。昨天下午,他现身温州大剧院彩排,因何老的行程安排紧张,记者见缝插针,专访了这位中国杰出的音乐家。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享誉国内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是名扬世界的民族经典,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和越剧艺术与交响乐大融合民族化的创举。据何老透露,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与温州有着深厚的渊源。“温州可是《梁祝》的娘家啊!”
当年学的温州话 至今说来还很溜
何老先生今年已经81岁,但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言语幽默,有着老一辈艺术家特有的睿智与活力。对于温州这座城市,何老有着特殊的感情,当回忆起自己在温州发生的一些趣事时,他会情不自禁地爽朗大笑。
1957年,何占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进修班。那个年代,学生们常常要下乡进行社会实践,因当时小提琴演奏还没有国内的作品,每次为农民演奏时,他们都会因听不懂国外的曲目而悻悻离去。于是,何占豪便与同学们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讨论怎样创作出农民喜欢的乐曲。几经琢磨后,小提琴四重奏《梁祝》(即“小《梁祝》”)出炉了,而且很受农民们喜欢。这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认为用西洋乐器写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条路子,希望探索下去。
1958年,何占豪到温州慰问部队,在这里待了二十多天。第一次来温州的何占豪对温州话这一难懂的方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小提琴演奏在温州不受欢迎,大家还不懂欣赏,为了拉近上海音乐学院与温州人民的距离,我们选择编了一段与温州话有关的相声表演给大家看,笑果很好。”谈起当时的相声表演,何老笑得合不拢嘴,还现场向记者说起了当年学的温州话,让人惊叹于他的记忆力。
《梁祝》框架在温州确定
就在温州下乡期间,正值学校为国庆十周年筹备献礼创作,学校领导便鼓励民族化实验小组创作作品。当时小组讨论了三个题材,分别是大炼钢铁、女民兵以及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最终领导选择了《梁祝》这个题材,并交由何占豪和小组成员丁芷诺负责。
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只是业余写曲的何占豪打了退堂鼓。《梁祝》总策划、当时的支部书记刘品特地下乡来做他的思想工作。“那天我们睡在一起,他告诉我‘不要以为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都是天生的,他们是从很多民间音乐里提炼出来的,你肚子里有那么多民间音乐,为什么不能写?’”何老说,这番话令他茅塞顿开。第二天起床后,他发现书台的桔子盆下压了一张字条:“何占豪同学,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为小提琴的民族化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更是让何占豪大受鼓舞,坚定地开始了《梁祝》的创作之路。
“为了创作这首曲子,我可以说是日思夜想,废寝忘食。有那么一回,我在舞台上表演打鼓,当大幕拉开时,我还在思考《梁祝》的曲子,一下子愣住了,最后匆忙被老师换下场。”在经过反复推敲后,《梁祝》的爱情主题和快板主题敲定了。框架是确定了,但是还缺配器的知识,何占豪只会拉小提琴,而写交响乐需要有技术平台。作曲系学生陈钢在老师的动员下,加入了进来,就这样,温州成了这首经典名曲的“娘家”。
此行是何老第三次来温州,“每次来温州都发现变化很大。我对温州的感情不只是因为在这里构思了《梁祝》,还因为数十年来教过了不少温州学生。”
从未有“退休”的打算
当问及何老的创作理念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只要老百姓喜欢的。”
《梁祝》诞生并震惊国内外时,何老还是一位在校的学生,但五十多年过去了, 鲜有民乐精品面世,而如今的在校学生创作出一部广为流传的曲目也是少之又少。对此,何老认为,近年来之所以没有较好的优秀作品是因为某些音乐界人士注重学习外来的音乐技巧,而忽视了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像一座座矿山,有金矿银矿也有钻石矿,重要的是懂得去欣赏和挖掘。你要老百姓喜欢你的音乐,就必须要懂得老百姓的语言,表达当代群众的思想感情,重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一手伸向古代,一手伸向外国,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创造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对于此次越剧节的举行,何老也是倍感欣慰。“今年的越剧节上佳作频出,将传统的乐曲加以改革,配上现代的大乐队,能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尽管已经81岁高龄,但何老从未有过从音乐界退休的打算,近年来他一直坚持创作。最近,他完成了两部新作——二胡与合唱《秋瑾》、古筝协奏曲《山水情》,后者已在山西进行了演出。何老说,他将会创作出更多有正能量的作品,吸引有才能的青年人加入到发扬民族音乐的队伍中来。
人物介绍
何占豪
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诸暨,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金唱片奖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评委。
主要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交响诗《龙华塔》,弦乐四重奏《烈士日记》,二胡协奏曲《别亦难》《乱世情》《英雄泪》,二胡与乐队《莫愁女幻想曲》等。其中,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