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富春山居图随想》:音与画的美妙结合

更新时间:2013-03-27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演出现场

  从3月6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开始,由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原创、呈献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山水画境·富春山居图随想》一路南下,经郑州、武汉、温州、福州,最后回到了画作诞生地——杭州。6座城市,超百人的演出团队,半个月,行程4000多公里,现场观演人次过万,《富春山居图随想》在中国民乐界引发热议。

  突发奇想的艺术创作

  以浙江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为背景的《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完成于1350年,对后世画风极具影响,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1650年,因为火焚,该图分成两段。如今前段《剩山图》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后段《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 2011年6月,《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在各自经历跨越3个世纪的漫长旅程后,终于穿越历史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

  一直关注着《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浙江歌舞剧院突发奇想,借助中国民族音乐的力量传递《富春山居图》“画中之音、画外之境”的创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经著名作曲家刘湲和张莹的联袂创作,《山水画境·富春山居随想》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精彩出炉,并于2013年开始巡演。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张艺婕认为:“《富春山居图随想》是以画为内容而创作的作品,作品的5个乐章音乐相对独立,主题虽然不贯穿,但每一乐章都没有离开这幅画以及与对这幅画有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中国画的魅力与中国文人的情怀与情操。我们听到的《天地和鸣》、《听风醉月》、《山水合璧》显得风格统一,似乎更多的是写实, 而《流水行云》与《秋山闻道》这两个乐章则真真切切地体现了这幅画的魂与魄、灵与魂。”

  得到青年观众的认可

  民乐作为国粹,在外来文化入侵的当下,一直面临青年群体流失的无奈。如何创新突破,唤起国人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民乐界一直在努力探寻。而这部作品大量年轻一代演奏家的参与和努力也成了中国民乐一道特殊、亮丽的风景。

  据浙江歌舞剧院院长董兰兴介绍,这次演出大多数演职人员都是“80”后,在对年轻一代传播传统中国艺术的理念上,这些“新元素”足以唤起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共鸣。在这次6个城市的巡演中,每一场青年观众都占到观众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青年观众大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剧院,到最后被磅礴大气的音乐力量所折服,这对于一贯坚持民族音乐创新和输出的浙江歌舞剧院而言,中国年轻一代的认可便已经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美丽开始。

  一次突破与创新

  民族管弦乐组曲《富春山居图随想》以“山水画境”立题,融汇“山水画”与“画境”二者之意,其乐章结构以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六段构图为蓝本,主体勾勒“天地乾坤”“云水相望”“听风醉月”“秋山问道”及“山水合璧”五大乐章。

  “民族器乐创作从‘抒情写实’转向‘描绘写意’是观念性变化的进步。在中国历史上,绘画、建筑等视觉艺术的文化遗产远胜于音乐作品遗产的存在和借鉴力,由于没有保留音响和科学记谱的可能,大部分音乐资料都只能从文字描绘中去感悟,这对于当代音乐创作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缺失。因而,对于继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音乐创作而言,视觉艺术就自然成为继文字描述之后最直观的借鉴载体。”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姚恒璐对于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的探索与创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认为,作为一支年轻的乐队,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经过短时间的排练,能有目前这样完好的表达,实属不易。正是因为年轻才有“资本”在没有旧的模式束缚的情况下,去适应种种新的表现方式、探索民族器乐原本应有的陈述方式。(中国文化报/白炜)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