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新儿歌太“深”缺童心童趣 断档现象引关注

更新时间:2013-03-21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今天是世界儿歌日。与这一情况相对应的,很少出现有新的经典儿歌。专家称,近年来,儿歌现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新儿歌创作增多,但作品太深缺童心童趣,难以口口相传。

  现象:新儿歌增多 销量差

  昨日,记者走访位于观音桥的重庆购书中心和解放碑的新华书店等多家书城(店)。在重庆购书中心,记者在一个角落的书架上发现几本儿歌书籍,翻阅这些书籍,记者发现,相比于往年,这些书中的新创儿歌增加了不少,一本《新编儿歌365》里,90%都是新创儿歌。

  “今年的儿歌书籍中有大量的新儿歌,但销量依然很差。”购书中心儿童书籍销售人员小汪告诉记者,现在家长更愿意购买连环画、故事书。

  家长:“新儿歌我也不会唱”

  记者随机采访了前来买书的家长李女士,她的孩子今年4岁,正在读幼儿园。她说,“会唱的儿歌我们自己就教给孩子了,现在新出的儿歌我们不会,也没时间学了教孩子。”李女士说,对孩子吸引力大的漫画和动画片越来越多,儿歌这种孩子传统的娱乐方式已经提不起孩子的兴趣了。

  专家:儿歌断档引关注

  昨日,市作协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巴南区文联主席戚万凯举例说,全市从事儿歌创作的人加起来不过三四十人,而且他们大多是退休以后搞创作。而目前全国唯一的儿歌刊物是巴南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一个内刊《巴渝儿歌》,印刷量也就1000余份。一件作品稿酬只有四五元至十元,也很少有人愿意进行儿歌创作。

  戚万凯说,儿歌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启蒙文学,其断档现象已引起高层乃至社会各界关注。针对市面上儿歌销量差的根源,戚万凯认为,关键在于很多新儿歌注重了儿歌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缺乏童心童趣,难以口口相传。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继楼老人也认为,儿童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需要童趣,但实际上很多作品“深”了,是用成人的眼光去反映儿童的情感,显然难以让儿童接受,自然难以传唱。(重庆商报)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