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堂乐歌的代表性音乐家
1.沈心工及其学校歌曲
2.李叔同及其学校歌曲
3.曾志忞的音乐著述及音乐活动
三、 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1916——1927)
(一) 音乐社团及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1.社团: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上海大同乐会、北京国乐改进社。
2.专业教育机构:北京女子等师范学校音乐科、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
3.萧友梅对专业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贡献
(二) 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1.关于如何建设我国新音乐文化的不同认识
2.初期的音乐理论研究
3.王光祈及其音乐理论研究
(三) 音乐创作
1.新型歌曲创作
2.萧友梅及其音乐创作
3.赵元任及其音乐创作
4.刘天华及其音乐创作
5.以黎锦晖为代表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四、 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分化(1927——1937)
(一) 音乐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和城市音乐概述
1.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
2.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二) 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研究与青主的研究和批评
1.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研究概述
2.青主及其音乐研究与理论批评
(三)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生们的创作
1.黄自及其音乐创作
2.“音专”其他音乐家及其创作
青主、应尚能、周淑安、李惟宁、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
(四) “左翼”音乐运动及聂耳等人的音乐创作
1.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
2.聂耳及其音乐创作
3.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几张曙、任光、麦新、吕骥等人的音乐创作
五、 音乐文化的多元时期(1937——1949)
(一) 抗日战争时期音乐概述
(二) 贺绿汀、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三) 江文也、马思聪的音乐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