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芳,河南邓州市人,2003年随小女儿冯娟娟来宜居住。自幼跟随父亲曹东扶学筝,后学琵琶,师认张萍舟,杨少彝等琵琶名家。原在开封市曲居团从事琵琶演奏和音乐设计,1988年退休,河南省音学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曾为25部大型剧设计音乐唱腔。1982年、1992年,开封电台曾两次专题报道。1996年,开封电视台摄制专题,报道其一家及子女们的琵琶古筝演奏。
古筝世家 三代传乘
走进琵琶演奏家曹桂芳在城区滨湖路的家,客厅墙上贴的曹桂芳一家三代人的合影吸拉记者的注意力。据曹桂芳老人介绍,她丈夫冯洁,是河南开封市话剧团的话剧演员,二女儿,三女儿及儿子均在全国各种古筝比赛上获过奖。就连孙女的一曲古筝也令热刮目相“听”。虽大女儿从医,但也会弹奏古筝。曹桂芳拿出琵琶调试琴弦,便让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诗:“我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命运多舛,琴声解忧
曹桂芳本属河南邓州人士,其父是已故著名古筝演奏家、河南曹派古筝的创始人曹东扶先生。曹东扶先生在古筝、琵琶、三弦乐器的演奏上,均有高超的技艺,尤以古筝演奏闻名于世。
曹桂芳出生贫寒,小学仅读拉四年便辍学,13岁时还做过童工。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古筝,后专攻琵琶幼年的曹桂芳和妹妹称为汴梁乐坛的“姐妹花”。
在14岁时,曹桂芳患上了眼疾,每到春末夏初,就会视线模糊、流泪,不敢出门。但在这段时间里,她受父亲的熏陶,琴艺突飞猛进。1954年,曹桂芳进入开封市曲剧团工作。恰逢极左年代,被视为白专,遭到批判。每日,她用手绢将4根弦捆捂着偷练。琴声伴着她度过拉最难熬的岁月。
每日拔琴,忘却病痛
1970年曹东扶先生去世。1980年,曹桂芳母亲中风。在照顾卧床不起,不能言语,耳目失聪的母亲时,每天的劳累让曹桂芳精疲力竭,浑身酸痛。但他每日都会在母亲病榻前抚琴和从事音乐创作,“弦弦掩抑深深思”,似诉说着她对母亲疾病的担忧和对父亲的无尽思恋。1999年,母亲去世的前一年,曹桂芳因在知道青少年学习演奏中国民族乐器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民族乐器演奏(业余)考级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族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评为1999年度优秀指导教师。
母亲去世的悲痛击倒了曹桂芳,她患上了胃炎。这时她已过拉花甲之年。每日抚琴,弹奏《闺中怨》、《游春》、《高山流水》等曲目,让她想起母亲的辛勤付出,回忆起父亲的期许愿望,在舒缓清丽的琵琶声中,她终于走出拉母亲离去的阴影和疾病困扰。从那以后,她坚持每日上午两小时练琵琶、下午练古筝的习惯一直持续到2002年秋,她的艺术生涯上拉一个新台阶。2001年5月,她所创作的古筝独奏曲《怡红恨》在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2001年全国古筝新作品交流暨创作理论研讨会”上被中国管弦乐学会评为优秀作品。2001年、2002年,她先后两次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族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评为年度优秀指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