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琴 > 古琴百科 >

郑珉中:中国古琴珍萃中的唐琴

更新时间:2017-06-08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五代琴在传世古琴中尚未发现有如中唐“大圣遗音”,晚唐“独幽”那样的标准器,其真鼎究竟世人往往凭题名来认定,于是凡背刻“洗凡”或“清绝”之琴即以五代琴目之。更有甚者将传世古琴中经过后人加工改成头宽逾肩,造型丑恶,形制扁平之琴,因其朱髹唐款即贸然定为五代之器,居然将自明末以来古琴家“唐圆宋扁”的口头禅也忘去了,岂有不错之理。阜西先生对于唐宋古琴形制发展的规律有所了解,五代去唐不远,古琴的形制必然具有唐人的作风,今旅顺“春雷”背面项腰做圆,与其老友李伯仁所藏之晚唐“独幽”的特点相同,说它是“唐代物也”完全是有根据的。然而这张琴的伏羲式又与唐代的形制略有出入,显然是唐以后之作。既有晚唐琴的特点而又有所发展,故十分肯定的提出其“时代绝不在五代之后”。

  阜西先生对这张“春雷”琴的制作时代有上限与下限的提法,下限十分肯定、经反复思索,发现它与唐代伏羲式琴有两点不同;第一,唐代伏羲式琴之额不在肩尾这条直线上,距离明显,而这张“春雷”琴额却十分接近这条直线。第二,圆形龙池略小于唐代制作。旅顺的这张“春雷”琴的名印都是重漆后所刻,也未发现腹款,总之与唐代伏羲式琴形制不合是可以肯定的。与宋人仿唐代制作的形制不合也是可以肯定的,因此按照阜西先生的意见将其定为五代之作,是比较接近实际的。

  3、弄巧成拙的中唐“九霄环佩”琴

  在80年代初,有关心古琴的友人以辽博藏有清宫御制随形琴匣之“宋制九霄环佩”琴相告,且云与佛氏旧藏的“九霄环佩”不相上下。察其意,似对佛氏旧藏的一张所定时代有颇为可疑之感。闻是语,耿耿于胸者经月,窃念有朝一日必亲往一观究竟。1987年夏在辽博见所藏之“宋制九霄环佩”琴,经观察,乃发现这张琴是被当年的古玩商伪造乾隆御制琴匣时,给弄巧成拙,将一张中唐古琴误认为是宋制了。于是疑窦尽释,遂有《辽宁省博物馆藏“九霄环佩”琴考辨》发表于1989年《文物》第四期,还其本来面目。

  这张“九霄环佩”琴为桐木制之百衲琴,通长122.7厘米、肩宽21.1厘米、尾宽15.5厘米、底厚1.2厘米,鹿角灰胎,髹栗壳色漆,琴面经重髹的朱膘色,琴面发小蛇腹间牛毛断纹,底为蛇腹间冰裂纹。蚌徽。琴背作圆形龙池扁圆凤沼,池上刻篆书琴名“九霄环佩”四字,下有细边大印方三寸许篆“夏氏泰符子子孙孙永宝”10字,池下方刻同等大之宽边大印篆“清和”2字。腹内作长方块状之百衲纹,未见有款字痕迹,紫檀岳尾。其所装轸足皆以红木镟成,轸两端平齐,上下通圆一致,中腰略细,穿绒之孔通贯其中。足圆面作上敛下移之喇叭形,足根作四方形尽纳于琴底足池之中。在琴项右侧窄面上刻隶书“响泉韵磬”四字及“乾隆御赏”两行款字并刻“几暇临池”印一。盛于专用随形琴匣之中,匣盖表面当琴项处,刻签状隶书题识,上方横刻“宋制”两小字,下刻大字“九霄环佩”再下刻小字两行为“大清乾隆辛酉年装”及篆书“永宝用之”小印,匣外两端下部均横刻隶书“头等二十六号”6字,填以泥金。匣盖内中部有金漆隶书御题6行49字。

  对于这样一张古琴,既有乾隆御题,又有乾隆御制的专用琴匣,是一件天府奇珍似乎是无可怀疑了。然而在熟悉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而又深悉清宫所藏乾隆御制专用琴匣者之前,其作伪的痕迹就一一被发现出来。

  先就这具琴匣来看,它绝非清乾隆年间宫中造办处的产物,因为故宫现在还收藏有乾隆辛酉年装“头等二十三号”的与之相同的“音朗号钟”琴的琴匣,两相对照,稍加思考,古玩商作伪的痕迹就显露了出来。

  第一,琴匣为木胎髹漆而成,其经历岁月的证据是漆色与断纹,清宫所藏“音朗号钟”的琴匣,其内外的光漆有着明显的新旧差别,且牛毛断已遍及琴匣全身,是经历240余年的现象。而这件“九霄环佩”琴匣,漆色如新,里外一致,更无断纹出现,是制作不及百年的明证。

  第二,“音朗号钟”琴匣上所用合页什件是双蝶形錾花鎏金的,虽久经岁月,依然金光灿烂,富丽如新,而这件“九霄环佩”琴匣的什件,虽然也是双蝶形,却系白铜所制,作工虽细,而气象寒酸,并无宫廷制作的富贵气。

  第三,匣内的金漆御题,虽然至今尚未查实其出处,就文字中的讹误来看,它只能是缺乏文化之人模拟而成。因为“四时叶序”的叶写成汁字。“宫声琳琅”的琳琅写成淋浪。“醴泉涌”的涌字成 。均系摹袭之人辨认不清所致,有此三点,作伪的问题就昭然若揭了。然而它并不是按照“音朗号钟”的琴匣进行仿制的,因为音朗号钟琴及匣,在故宫博物院陈列中历来没有展出过,且琴与匣自清末即已分离,到50年代经保管人员发现才重新合到一起的。因此这件伪作只能是按照流散于外的另一琴匣刻意仿造的。

  据杨宗稷1919年刊行的《琴学随笔》说:“厂肆有内府所藏宋琴一张、索价二千金。项与腰皆作凹入两半月形,相交处复作凸出半月形,通体极长大,池沼皆长方。池内右刻‘宣和二年御制’,左刻‘康熙庚午王汉章重修’。池外上刻乾隆御题一绝,行楷四行三十六字及小印一方,池下刻琴名‘松石间意’八分书四字。护以退光漆匣,匣盖刻‘宋制松石间意大清乾隆辛酉年装,’又‘永宝用之’小方印一。内以泥金字八分书御题六行,行十六字,末刻‘乾隆御题’印一。匣两端皆刻‘头等二十二号’六字。制作之精,装璜之美,一见而知为天府珍奇,非凡庶所能伪托,特以御制御藏十倍其价于寻常耳。”

  当年在北京琉璃厂开设经营古琴买卖的店铺先后有两家:“义元斋”开业于清代末年,店主张虎臣,他对当时仕宦人家之琴非常熟悉,精鉴别、擅修整,以“能不漆却断纹琴”著称于当时。至其孙张重山时义元斋已改为食品店,但仍善长髹漆朱漆,曾为名琴家汪孟舒先生重髹唐琴“春雷”,色鲜朗如初。另一家是“蕉叶山房”,店主张瑞山本是清末的一位古琴家,为《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之琴师,有十一弦馆琴谱”行世,善长制造琴、箫,创制了两头齐平腰间略细的紫檀轸及圆面喇叭形方根红木琴足,“蕉叶山房”出售之琴多有用之。其子张莲舫亦擅长修补古琴,以不见痕迹见称。唯不能为琴调音,不长于髹漆朱琴,尤不善长鉴别,故售出之琴确有唐宋不分的现象。莲舫有二子,次子长于髹漆工艺早亡,长子毓华继父业,惜不能继家声亦已物故。蕉叶山房经营收售古琴业务大约自民国初年起,至全国公私合营而止。《琴学随笔》所记“厂肆有内府所藏宋琴一张,索价二千金”的这个厂肆实即琉璃厂之蕉叶山房,因为一直到1952年三反运动后,蕉叶山房秘藏的所谓唐琴“韵磬”及这张“松石间意”琴才被送到上海求售,事见上海今虞琴社名古琴家沈草农先生的《珍霞阁诗抄》,“松石间意”后被樊伯炎先生所得珍藏至今。可见这张“宋制九霄环佩大清乾隆辛酉年装”的御制琴匣,是张莲舫父子按照松石间意的御制琴匣仿制而成的伪品。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这张宋制九霄环佩的制作年代必须加以明辨是非了。蕉叶山房张莲舫在伪作的随形琴匣上,已经标明这张琴为“宋制”,为了令人确信琴匣为乾隆辛酉年制的原装,而且琴确是清宫的旧藏,故在琴上加刻了“响泉韵磬”及“乾隆御赏”款“几暇临池”印的题识,借以掩饰其作伪痕迹,是他确认这张琴为宋制的明证。

  这张琴上的御题是伪作,琴亦非宋制,有如下的根据,乾隆御题的作伪痕迹之一是书体不符,因为器物上的御题,凡篆隶书体者皆当时儒臣之代笔,当时的隶书承明人书法而来,行笔与楷体相同,转折顿挫绝无金石家趣味,而此四字的点划显然具有乾嘉以后的迹象。再则“几下临池”印本应为御书所钤用,而此处却用于代笔。第三,清宫藏琴中,凡有原题者,乾隆御题往往放在琴额之上,是皇帝无上至尊的表现,绝无将御题放在琴项之边侧者。这些都是作伪者识见浅薄的具体表现,况且这则御题刻在与琴面补漆颜色相同的新漆之上,与另一侧断纹显现的栗壳色漆有明显的区别,如此漆上文字自是张氏之所为了。

  至于断定这张“九霄环佩”琴为中唐之作是与传世中唐琴的典型器相比较的结果。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而这年的干支是“丙申”,故当年所作宫琴,腹款皆为“至德丙申”四字。传世这种唐琴计有三张;第一张是清宫旧藏的“大圣遗音”琴,池旁有唐隶铭文16字,为“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池下大印篆“包含”二字。腹款为 漆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即被清宣统帝继位后善后委员会定为“破琴一张”的那一张。第二张是原北京古琴家锡定臣所藏“大圣遗音”琴,池房亦有隶书铭文16字,为“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池下刻大印篆“玉振”二字,腹款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即被杨宗稷定为“鸿宝”的那一张。第三张是上海文史馆馆员沈迈土旧藏的“九霄环佩”琴。琴名下有“延陵后裔郭京家藏”八字,池下有“东坡苏轼”大印及“清和”篆文大印。腹款为黑漆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即后归上海琴家吴金祥先生,在这三张中唐宫琴中,后两张皆为伏羲式,风格特点完全相同,三琴皆具有中唐典型器的特点。这张所谓“宋制九霄环佩琴”的形制风格,琴名书体,篆文大印完全与上海沈迈土旧藏的一件相同,所以认定它是中唐之作,这个认识是与典型器比较得来。可惜张莲舫就没有掌握这种认识古琴的方法,所以弄巧成拙把一张中唐琴当成宋琴来卖了。他也有另一方面的例子,把售与北京姜柏年先生的“雪夜钟”琴,售与古琴家乐瑛女士的“太古遗音”琴,售与郭容女士的“钧天合奏”琴都是当成唐琴卖了好价钱。多花费了许多心思,下了许多工夫把唐琴弄成宋琴伪品真是弄巧成拙。

  辽博所藏的这张中唐“九霄环佩琴”应该是一张“百衲”琴,亦即一张假百衲琴,因为至今未见传世古琴中有用一块块碎木拼接而成的,即使漆面上显现了百衲纹,只要仔细观察,底面板都是整板做成,不过做了些刻纹或拼接了部分碎木于显露之处而已,其漆面断纹间的百衲纹,也是刻后上漆的。张莲舫知道唐李勉制“响泉、韵磬”皆多百衲琴,故在这张九霄环佩项上刻上了这四个字,而文献中所记最早的百衲琴为盛唐雷威所作,那么,这张百衲琴是出自雷氏,还是李勉所为,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了。

本文标签

中国古琴珍萃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古琴名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这是经典古琴音乐专题,其中大多是音质较好的古琴名家作品,也有古琴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下载!古...阅读全文

古琴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精选优秀的古琴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琴的琴友不要错过,这些古琴演奏视频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琴爱好者欣赏,将这...阅读全文

古琴名家档案及相关简介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古琴名家档案,组建成此古琴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琴爱好者一起认识著名的古琴家资料。古琴,又称琴、瑶琴、玉...阅读全文

李祥霆古琴视频教学(1-26)全集

  乐器学习网小编今天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带来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古琴基础教程视频教学26课,该系列教程适合所有古琴爱...阅读全文

实用古琴视频教程精选

[导读]这是古琴视频教程专题,这些教程对于初学古琴或是自学古琴的网友有一定帮助!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阅读全文

古琴曲谱精选

[导读]你喜欢古琴吗?你会弹古琴吗?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精选的古琴曲谱;专题中包括:古琴练习曲谱、古琴入门谱、传世古琴谱、...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