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 笙名家 >

中国笙名家【胡天泉】简介及个人照片 芦笙大师资料

更新时间:2016-09-09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胡天泉

  胡天泉先生,1934年出生于山西忻县一门三代民间艺术人之家。自幼随父学艺,熟练掌握了笙、管、唢呐等民族乐器的吹奏技巧青年时代已崭露头角。1953年参加了文艺团体,1958年调前卫民族乐团,历任独奏演员、教员、乐队艺术指导、乐团艺术指导。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协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演奏员。第一届笙学会会长,现任第二届笙学会荣誉会长。

  胡天泉先生是极有天赋而又充满勤奋进取精神的艺术家,经半个世纪的不懈探索和刻苦演练,他不仅演奏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境界,而且在笙的改革和演奏技法上也作出了一系列的创新与突破,还与同好同志共同创作了大批作品,成为我国笙的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1956年他与董洪德先生创作了我国第一首表现新意的笙独奏曲《凤凰展翅》,把笙这件古老的伴奏乐器第一次搬上了独奏舞台,从而确立了笙的独奏地位,改变了笙只能充当伴奏角色的历史。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族音乐比赛,他的笙独奏都获得优秀节目奖。1979的大型文艺汇演中,他与董洪德先生创作的笙协奏曲《井冈颂》获文化部优秀创作奖。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他的巴乌笙独奏《阿细欢歌》(与林伟华先生合作)获纪念奖。1989年他在文艺汇演中演出笙协奏曲《井冈颂》获演奏一等奖。在1992年文艺汇演中,他演奏的笙独奏曲《南海渔歌》获演奏一等奖。1994年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他演奏了《阿细欢歌》,获优秀演奏奖。

  胡天泉先生在笙上创造和发展的技巧主要有:呼舌、花舌、历音、颤打、三吐、呼打、锯音、双吐、复调奏法锯气、大花舌。他还与各地乐器厂及同事合作,对笙做了系统的改革,并改制成功了巴乌笙,为提高和丰富笙的表现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演奏技艺精湛、功底深厚,善于演奏内涵深邃、摄人心魄的高难度乐曲,在笙的演奏史上形成一派,其演奏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乐改探索,寻觅最佳音质和音色:

  传统笙音域狭窄,音量不平衡,转调极为困难,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历史上沿袭到40年代的笙,大部分都是十七管十三簧、十四簧,也有的地区是十七管十二簧或十七管十簧,而在仅有的十三或十四个黄片中,还有几个重复的音,用这样的笙独奏是不可能的。在1956年创作《凤凰展翅》和《芦笙舞曲》时,胡天泉第一次将十七管十三簧扩展到十七管十七簧,而后相继扩展到十九簧、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二十七簧,直到现今使用的三十簧笙。

  改革后的笙,如何能做到既保持外形的美观,又能使指法运用灵活;既能保留传统五、八度和音的演奏习惯,又能顺利地奏出丰富完整的大、小和弦,这是相当困难的。为了使音位排列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从原始的山西音位排列到河北、山东、东北圆笙及河南方笙的音位,乃至我国隋、唐时期东传日本的吴竹笙音位的排列,都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扬其长避其短,最终确立了现用的音位排列形式。

  为保持笙的原有造型美,胡天泉把笙键全部装在笙的内侧,尽量做到笙体小、重量轻、外形美。为解决笙的音色统一和音量平衡,他与倪志珊先生共同研究,采用高音区加扩音管,中、低音区安装对置的共鸣罩,将相邻两苗管壁打通,相互借其管体产生共鸣。用这种办法改革后的笙,具有圆润、纯正的音质。由于在中、低音区采用共鸣罩和借管共鸣的办法,各音区的音量也趋于平衡。历经不知多少个苦思的不眠之夜,终于解决了前人所无法解决的难题,使胡派笙的演奏获得了独有的纯正音质,各音区的音量平衡,异常甜美和柔和的音色。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胡天泉深刻地体会到:”要用创新、乐改、技巧三结合的办法,即用创作来促进乐改和技巧的提高。不是根据现有的乐器条件和技巧进行创作,而是根据乐曲的需要,在乐改和技巧的提高上做更大突破。力求每一次创作都有所创新,不是乐曲的优美动听,就是演奏技巧的丰富提高;不是乐器的拓展扩充,就是演奏形式的刻意创造。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广泛地汲取着生活中有益的营养。宿营之夜,他从战友的鼾声中得到启迪创造了“嘟噜”音的技巧。乐队排练时,他听到小军鼓奏出的清脆、坚实的声音,创造了“顿嘟噜”技巧,并立即运用到所创乐曲之中,使乐曲的音乐形象得到更完美的表现。在给一位业余爱好者上课时,他从这位爱好者因技术障碍吹奏“花舌”较慢的现象中,领悟到花舌放慢后的特殊效果,几经琢磨,终于研究出频率慢而音质清晰、密度均匀的大花蛇(亦称慢花舌)。根据弹拨乐器的强音奏法,创造了具有磅礴气势的爆花舌。他的大花舌频率之慢、密度之均匀和爆花舌的力度之大,都是极为罕见的。

  当然,胡天泉先生在技巧方面的刻意求新,并非不循章法的异想天开,也并不意味着对民间传统技巧的否定,恰恰相反,他在深入向传统学习的同时,又十分理智的、恰如其分地继承和弘扬了传统,严格地说这是一种“扬弃”式的继承和“弘扬”式的开拓。他的“呼打”技巧,就是在传统技巧“锯气”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他的“顿吐”技巧,是在传统技巧顿音奏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他在技巧方面的创新,既具有浓郁的传统特点,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几十年来,胡天泉勤勉不辍,锲而不舍,见人之所未能见,于司空见惯之中参悟出艺术的妙理,在笙的改革研制和演奏艺术方面为民族音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胡派笙演奏艺术将随着胡天泉先生及其继承者的继承开拓而永葆青春。胡天泉先生的主要作品近20首,为笙艺术留下来宝贵财富,是笙界的艺术大师。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