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演出资讯 >

现代音乐与听众需相互包容

更新时间:2013-05-31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上周末在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上出现了十分有趣的一幕。音乐会的上半场平安无事,下半场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应。

  按理说像大卫·朗这样曾获得过普利策奖、堪称当代极简主义风格急先锋人物的作曲家理应引起在场观众的极大关注,但显然,“对十秒钟的音乐片段进行不断重复”的极简风格作品让许多人措手不及,从最初的新鲜、疲惫、沉睡直至愤怒。这样的情绪在最后一部作品,迈克尔·戈登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曲》演奏过半时达到了极限。一位中国作曲家竟中途愤而离席,退场的脚步声与不断重复着的音乐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仿佛道出了在场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事后一些音乐行家也说,这样持续数十分钟的“嗡嗡声”令他们难以忍受。

  这场音乐会的指挥胡咏言显然意识到了发生的一切,他在微博上予以反击,表示极简主义虽然有永无止境的重复,比如大卫·朗的那部作品一个音乐动机在20分钟的时间内重复了249次之多,但从整体来看音乐就像是你天天见到的一个孩子,任何时候你都觉得这个孩子与前一天甚至前一周毫无变化,但10年之后他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极简主义作品亦然。胡咏言还从专业的角度剖析了戈登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曲》,他指出这部作品的每一次重复都是升高了半个音调,并质疑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的耳朵都没听出其中奥妙。

  至此,事情变得讽刺了,这似乎回到了一个最初的问题,音乐到底为谁而作?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作曲家在不断进行着技术创新的同时,忽视了观众耳朵的感受,甚至不同流派的作曲家要想相互之间“听懂”对方的音乐也需要做大量的功课,他们在为听众与音乐之间那堵墙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为音乐这门艺术的发展又多添了一个未知数。

  从一个纯听众的角度而言,那一晚戈登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确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体验,仿佛在现场看到一个熟人似是而非的身影,如果贝多芬生于1940年,也许他的第七交响曲就是这个样子吧。创新的体验和启发,正是我认为现代音乐的一大功能和存在的合理性之一,但舞台下观众的反应让现代音乐“不好听”这个观点裸露于所有人面前。不过这场音乐会做到了激发思想的火花和引起观点的碰撞,意味着不同的声音需要包容。(京华时报/周皓)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