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更新时间:2013-05-14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

  评委直言本届“青歌赛”选手演唱风格大同小异引发热议—— 民族声乐,能否突破“千人一腔”?

  第15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从昨晚开始进入最后的总决赛阶段。观众普遍反映,与以往相比,本届“青歌赛”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选手。特别是在最受关注的民族唱法组,选手表演雷同的问题非常突出,无论是作品风格还是演唱方式都大同小异,缺少鲜明的个人风格。

  著名乐评人、本届“青歌赛”评委之一金兆均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一问题背后,是“千人一腔”现象正日益困扰我国的民族声乐领域。

  张也、宋祖英、王宏伟曾是唱响“青歌赛”的“民族好声音”

  “青歌赛”创办于1984年,之后基本上每两年举办一次。除了第一届不分唱法之外,每一届“青歌赛”的参赛选手都按唱法分为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

  由于美声唱法曲高和寡,通俗唱法成名的途径太多,相比之下,民族唱法成为“青歌赛”舞台上最受关注的一组。也正是从“青歌赛”的民族唱法比赛中,走出了一大批观众熟悉和喜爱的歌唱家,比如彭丽媛、巴哈尔古丽、张也、宋祖英、祖海、龚琳娜、阎维文、刘斌、王宏伟、刘和刚等。他们每个人的演唱都有鲜明的特点,用专家的话来说就是“辨识度很高”,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好声音”。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从“青歌赛”脱颖而出,且绝大多数至今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可以说支撑起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大半边天。

  然而,本届“青歌赛”开赛至今,还没有出现让人“过耳不忘”的民族唱法选手。这一问题引发观众热议。在总决赛开始前的最后一场比赛直播中,有观众直接向大赛监审组提问:很多民族唱法的歌手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歌手自己的原因,还是作品的原因?

  《小背篓》越来越少,“高、硬、强、响”越来越多

  作为本届“青歌赛”评委,金兆均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毫不讳言地指出,“千人一腔”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民族声乐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

  在金兆均看来,声乐教育对此难辞其咎。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准确说来应该是学院派民族唱法,因为结合了大量美声唱法而增加了发声的科学性,比原生态更适合舞台表演。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开设声乐专业,金兆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声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已经成功的歌手作为样板,从作品到音色都要求学生照猫画虎,以至于学生毕业时在演唱风格上越来越单一。

  金兆均同时指出,一些电视台和演出主办单位也要为产生这种情况负责。为了提高收视率,保证演出的观众数量,邀请业已成名的明星大腕无疑是最安全的做法。于是,在舞台和荧屏上,观众看来看去的都是那些熟面孔,而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强烈的暗示“如果不按照这条路走就不可能成功”。金兆均这样表示。另外,音乐作品本身的似曾相识,也加剧了“千人一腔”现象。金兆均说,目前在民族声乐领域存在一种以参加比赛为目标的创作,歌词上倾向于歌颂类的大题材,曲调上则形成了新时期的“高、硬、强、响”——所谓“高”,就是“不挑到highC不过瘾”,“硬”就是演唱上要求“有极大的力度变化”,而“强”和“响”,指的就是演唱的强度和响度。

  此类作品适合参赛,因为作品大、音域宽、驾驭难度高,能够很量化地体现出选手的水平,结果就是像《小背篓》这样扎根民间、刻画“小情感”的作品在民族声乐领域越来越少,“这无疑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声乐学习者造成很大困惑”。(文汇报/邵岭)

本文标签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中国音协音乐考级信息大全

【导读】乐器学习网小编关注到很多喜欢音乐的网友资讯关于音乐考级的信息,特别是乐器考级信息,今天我们创建一个中国音协考级专...阅读全文

全国最新的音乐会演出资讯

【导读】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很多家长或音乐爱好者必较关注专业的音乐会资讯,因为能够现场聆听专业的音乐会既能净化心灵激发兴...阅读全文

乐坛趣事,乐坛大事记!

小编今天和大家分享乐坛纪事专题,分享古今史外乐坛上面的大事;什么是乐坛呢,乐坛的范围很广,不仅是指流行音乐,还包括古典音...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