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名家名曲 > 外国名家名曲 >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更新时间:2018-11-28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20世纪英国古典音乐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的罗斯托夫特,1976年12月4日在萨福克郡的奥尔德堡去世。

  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

英国作曲家、指挥和钢琴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个人资料及照片

  1913年:布里顿在11月22日出生在罗斯托夫特,这一天正好是圣塞西莉亚节。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小,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一位热情的业余歌唱家,还是城镇音乐俱乐部的成员,常常在家中举办音乐晚会。

  1918年:25岁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之前的战事中被杀死。四十多年之后,布里顿用欧文的诗歌,谱写出《战争安魂曲》。

  1922年:维廉·沃尔顿创作的《正面》在伦敦作非公开演出,在音乐演奏中,伊迪思·希特韦尔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诗歌。

  1923年:布里顿创作出一些歌曲,还演奏中提琴。弗朗克·布里奇的《大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1927年起,他成为布里奇的唯一学生,他永远都要感激布里奇的指教。

  1934年:离开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布里顿为GPO电影团的电影《夜邮》谱写了音乐。这一年,埃尔加、霍尔斯特和戴留斯先后去世。

  本杰明·布里顿作品

  1937年: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布里顿深受打击,他逐渐与歌唱家彼得·皮尔斯联系密切,他们在第二年组建了家庭。

  WH.奥登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联合创作了两部话剧,布里顿为之谱写了配乐。他和皮尔斯随两位作家在1939年来到美国,但他在1942年回来后却拒绝举办音乐会。

  1945年:布里顿的第一部完整版本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在伦敦塞德勒的维尔斯剧院首演,皮尔斯在其中饰演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为贝尔森集中营幸存者举办的音乐会上,布里顿为梅纽因弹钢琴伴奏,这成为他一次重要而具永久意义的人生经历。

  1948年:布里顿、皮尔斯和剧作家EricCrozier创办了奥尔德堡音乐节,他每年都为英国歌剧院创作一部新作品。

  1953年:布里顿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而创作的歌剧《格洛丽阿纳》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展示出伊丽莎白一世的弱点,而对新女王造成伤害。

  1954年:布里顿在凤凰剧院(TeatroLaFenice)指挥了他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歌剧《旋螺丝》的首演。他对威尼斯的兴趣静静地持续了许多年,直到在1971年创作出《威尼斯之死》。

  1958年:布里顿为Coleridge的诗歌《TheWanderingsofCain》谱曲,创作出他的《夜曲》。画家Sidney Nolan也从诗歌中获得灵感,在1977年完成了绘画作品。

  1962年:为了纪念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布里顿创作了《战争安魂曲》,并在大教堂中首演,由希瑟·哈珀、彼得·皮尔斯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担任独唱。

  1963年:为纪念布里顿的50岁生日,迈克尔·蒂皮特把他的《管弦乐队协奏曲》题献给布里顿。1965年,作为答谢,布里顿也为纪念蒂皮特的60岁生日而把自己的《麻鹊河》题献给他。

  1971年:布里顿把他的《第三大提琴组曲》寄送给姆斯迪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因为支持小说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罗斯特罗波维奇不能够离开苏联。

  1973年:在《威尼斯之死》首演之前,布里顿经历了一次心脏手术。在此期间,他因一次中风而导致右手的部分麻痹。

  1976年:作为唯一一位授勋的作曲家,布里顿勋爵于12月4日在奥尔德堡去世。JohnPiper把布里顿的教堂寓言剧绘制在了彩色玻璃上。

  音乐天赋

  布里顿很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在作曲技艺方面所受到的最大影响来自他的母亲。受到儿子崇拜也主宰儿子生活的母亲鼓励他学习音乐,并用当时唯一的英国作曲家弗朗克·布里奇(FrankBridge)的课程来磨练他的基本功。布里顿对布里奇极为敬重,他还在皇家音乐学院随约翰·艾尔兰(JohnIreland)学习。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布里顿在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娴熟的音乐创作技巧使他根本无视评论界对他作品特殊性质的批评,而像他这样一位早熟的来自外省的音乐天才的出现,似乎并不值得关注。此后对布里顿才智的指责差不多持续了十年,直到40年代初因战争而停止。布里顿与奥登(Auden)、伊舍伍德(Isherwood)等左翼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还在“左翼剧团”、邮政局电影团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过,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引发某些评论家反感的缘由,即使是一些忠实的朋友,比如布里奇等,也对作曲家新的朋友与社会关系持怀疑态度。

  但这些事实所告诉人们的更多的是英国人的生活态度和音乐价值观,而不是布里顿在这些年间所完成作品的质量。事实上,在布里顿的晚期生活中,英国音乐评论家们的偏激行为已经对作曲家本人产生了影响,因为他开始相信,他在30年代创作的主要作品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才极少被上演。事实上,他创作的英国圣诞节合唱系列中的《一个男孩诞生了》(ABoywasBorn),自1934年首演以来,就在合唱作品上演的曲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作曲家在学生时代创作的《圣母玛利亚赞美诗》(AHymntotheVirgin)等作品尽管明显地继承了欧洲音乐传统,堪称合唱作品中的完美精华,但其演出却并不成功。

  1942年,就在布里顿在美国度过了两年半的时光,将要返回英国的几个星期之前,WH.奥登给作曲家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醒布里顿要在有序与混沌、放荡不羁与正常的传统习俗之间寻求生活与艺术的平衡。尽管奥登说话的口气有些盛气凌人,但事实上他对布里顿的性格还是非常了解的,他说:“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或许是永远会被崇拜你的人所包围,人们会关照你,以你做的一切事情为荣……你会永远觉得,只要扮演一个可爱的天才小男孩的角色,建立自己的温暖爱巢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假如真正想要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就不得不去吃苦,用完全不同于目前状态的方式去历经磨难。对作曲家来说,“认真做出选择的原则”是“唯一可行的”。

  尽管奥登的书信直到1981年才得以出版,但在布里顿的生活中,也还有其他人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音乐不能够自始至终地展示出辉煌的技巧性,如果与情感紧密联系的创作不能够面向全世界的所有观众,人们就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布里顿被当代的许多重要作曲家们看作是领军式人物,这些作曲家包括汉斯·维尔纳·亨策(HansWernerHenze)和奥利弗·克努森(OliverKnussen)。但布里顿的伟大之处,还有些是被奥登查明而相对抽象的问题,比如在有序与混沌之间的冲突表现。从表面看起来,布里顿可能已经用一定形式的坚持原则抵制了奥登所谓的放荡不羁,但在布里顿的后续作品中还是能清楚地看到,他所遭受的紧张压力与挫折是其发挥创作能力所必需的(他永远都不是个安逸的同性恋者):当他有违正常有序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他的创作往往会达到最高水平。而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入广泛都会比较自然地在他的声乐与戏剧音乐中表现出来,作品中的沉醉、堕落或者是失去童贞在社会生活中却是不谐和的音调,因为当时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相当普遍,远远超过能够相信的程度。布里顿能够在坚持传统习俗和勇于创新之间保持罕见的平衡状态,因此,他有幸成为雅纳切克和肖斯塔柯维奇的同道者。即便他不被看作是一个背离传统的人,那么他至少还是20世纪欧洲音乐界的核心人物之一。

  安魂曲的创作

  其重要作品中至少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处境很窘迫。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

  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反战内容。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世人的戒心。”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

  本杰明·布里顿的两部室内乐作品的完整手稿日前在他的故居被发现,作品迄今不为人知,是作曲家16岁时的创作。布里顿以前的助手在研究一份作曲家晚期生平时,翻阅了一些以前未被分类的文献,从而发现了这两部作品。两首室内乐都是为小提琴、中提琴和钢琴而作,其中一部长为15分钟的已被专家视为“杰作”。作品将在夏季首演。

  长期以来,布里顿一直是人们眼中英国首屈一指的天才音乐家,他早在9岁时就已经写下了自己的成熟之作。然而,新发现的音乐与其他早期作品之别在于它表现出的完整性以及混合了嬉游趣味的风格,这些都成为日后他的音乐特征的一部分。更特别之处是,这些早期特点不仅展示了来自维也纳乐派的迷人风貌,还展现了后来那种创造出了伟大效果的技巧,它描摹了自然境界以及那些以水为主题的乐章之美。

本文标签

本杰明布里顿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