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琴 > 古琴百科 >

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

更新时间:2018-06-15    来源/发布:乐器学习网    作者/编辑:乐器学习网

  文/郑珉中

  古琴(七弦琴),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弦乐器之一。在传世的古琴当中,时代最早而又可信的,音乐界和古琴家一般都认为只有唐代的制作了。对唐代流传下来的琴,习惯称作唐琴。唐琴流传下来的究竟有多少,有些人认为还有相当的数量。如果是从腹款、题跋来看,或仅从造型特殊、木材和声音好一点来说,这样的琴,其数量确实不少。因此,有人把自己的琴或其师长的琴,认定为唐琴,而且进行种种分析,加以宣传。这样人云亦云,传世的唐琴似乎的确还有不少。但从研究、鉴别古文物的角度观察、分析,则流传至今的真正唐琴,可以作为唐代标准器的琴,虽然还不能比之凤毛麟角,但在传世古琴当中,确是寥若晨星了。所以如今唐琴还有多少的问题,实质上是对这项文物如何鉴定的问题。由于对唐琴的鉴定方法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因而产生了流传数量上的分歧意见。

  鉴别古琴的学说,始于宋代。而鉴别唐琴真伪的最早记录,则见于岳珂的《桯史》。到了清代末年,大琴学家杨时百的著作中,也涉及唐琴鉴定问题,并做过反复的论述。可见去唐愈远,作伪愈多,必须加以鉴别鉴定,而不同的鉴定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

  岳珂指出唐琴“冰清”的赝鼎,是审视了造型、断纹之后,发现腹款中有避宋讳的现象,因而确定它是一件伪品。杨时百在著琴书的初期(1811年),在鉴定唐琴方面曾一度采用了以标准器相比较的正确方法。他在《琴粹》中说:“近时都下收藏家,仅贵池刘氏之鹤鸣秋月、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又说:“余所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并根据这样的鉴定方法,提出了对唐琴流传数量的估计,他说:“欧阳公《三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这一分析十分正确,如今看来,也是符合实际的。象九霄环佩一类的唐琴,的确是不多的。但是,由于杨氏的鉴定方法,着重强调的是声音、木质,而忽视了造型风格、工艺特征,于是逐渐形成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鉴定方法。所以就在他提出上述论点的八年之后,在其《琴余漫录》中竟说:“矛向以为唐琴如凤毛麟角,今乃知并不罕觏。”其后在《藏琴录》中更提出了“今天下唐琴多矣”的错误估计。由于杨氏有“既属唐材,即为唐物”的独特观点,因而才产生了将题有腹款,明明写着万历赵某造的琴,仍定为唐物的失误。

  杨氏是清代末年开创九嶷派的大古琴家,着重于古琴曲的演奏,从音响的角度来论证古琴的优劣,有他一定的道理,是未可厚非的。但从他鉴定唐琴的实践来看,仅凭声音、木质作为鉴定的标准,就绝对不能解决传世古琴的时代及其真伪的问题了。因为选择优良古材造琴,在宋代已经盛行了【1】。出自一人之手的琴,其声音也存在着优劣的差异,所以唐雷氏造琴,才用不同质地的琴徽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2】。古材宋制的琴,到今天也经历了近千年的自然变化,有的琴声音可能比唐琴还要好,但它毕竟是宋制。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来说,唐、宋的制作,必须划分清楚,是不容混淆的。

  古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物,无论是艺术品,还是工艺美术品,不同时代的制作,都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和不同的工艺特点,即使纯属模拟前人的作品,其某种风格特点也难免有所流露。古琴的造型、结构,虽然有继承传统、陈陈相因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时代的需要不同,追求的音响效果不同,而在制作工艺上有所发展的一面。因此,只要继承前人正确的鉴定方法,突破前人错误思想的束缚,用今天鉴别历史文物的常识加以分析研究,则传世古琴的制作时代、唐琴的真伪,是可以划分清楚的。

  自清末杨时百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古琴鉴定的研究领域中,不乏其人,不过立言绝少,基本上属于空白。而这一项学术问题,关系着文物的时代划分和音乐史上对传世唐琴的提法,因此在传世唐琴问题上作一些工作还是需要的。今就管见所及,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制作中的典型器,对唐代制琴所具有的特点、唐代的雷琴、唐代的宫琴与野斲、唐琴的辨伪四个专题,作一简略的叙述。

  一、唐代制琴所具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珍藏一批传世古琴,唐琴中有四张最为突出。这四张唐琴,有的本来是清宫旧藏,有的则原为琴坛名器。有了这样的四张唐琴,就有了比较、分析和研究它的条件,从而也就可以找到唐琴所具有的特点,更好地去理解、识别它了。四张唐琴就是“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和“飞泉”。根据前人所定的琴式和古琴的专门名称,分别叙述如下:

  九霄环佩琴(图一、图二):通长124.5cm、肩宽21cm、尾宽15.5cm、厚5.4cm。为伏羲式,桐木斲,紫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漆胎,漆胎下有粗丝黄葛布底,小蛇腹断纹。底杉木制,厚1.5厘米,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处微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沟状,深2cm、宽3cm,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十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十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在足的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楷书二十三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谢”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一方印。腹内左侧刻有一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斲”七字。琴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铭刻中以“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的、最早的镌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当为清康熙年间、著《五知斋琴谱》的广陵徐祺重修的标志。诗梦斋为清末北京名琴家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榭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名。这张琴自清代末年以来,是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琴学丛书》和《今虞琴刊》均有著录。杨荫浏先生所著《中国音乐史稿》附图及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印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均采用发表。

  大圣遗音琴(图三、图四):通长120cm、肩宽20.5cm、尾宽13.4cm、厚5cm。为神农式,桐木斲,漆作栗壳色与黑色相间,局部有朱漆修补,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之中现小牛毛断纹。底厚1cm,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包含”印一,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均填以金漆。腹内在池之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声松脆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制作精美,金徽玉轸,富丽堂皇。其铭刻、腹款均为原作。这张琴为清宫旧藏,一直被存放在宫中庋藏珍品文物的南库之中,由于岳山裂缺,琴面因屋漏而附着了一层坚厚的泥水锈污,俨如漆皮脱尽之状,因被清室善后委员会定为“破琴一张”载入了点查报告。一九四七年被王世襄先生发现为唐琴,后经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的精心修整,将锈汗除尽,而原来的漆色断纹丝毫没有受到伤损,完全恢复了千年古器的本来面目,遂成为传世唐琴中之最完好者。

  玉玲珑琴(图五、图六):通长121.5cm、肩宽19.5cm、尾宽13cm、厚4.5cm,为魏杨英式,桐木斲,黑漆,鹿角灰漆胎,断纹如水波状错综层叠。底杉木制,厚0.9cm,漆灰之下有疏松的黄色葛布为底。作圆池扁圆形沼,腹内纳音,当龙池处微隆起,与大圣遗音琴的制作相同,当凤沼处微隆起,中开圆沟,与九霄环佩的形制完全一致。琴背龙池上方刻行楷“玉玲珑”三字,池下方曾刻有大印一方,今为漆所掩,印痕宛然,而文字已不可辨。腹内未见款字。琴音苍韵松古,形制轻灵,兼具浑厚之象。玉玲珑三字亦为早期的镌刻。这张琴长期流散民间,保存不善,漆胎受到了一些损伤,复经劣工修补,髹漆未竟而止。

  飞泉琴(图七、图八):通长122cm、肩宽20cm、尾宽14.5cm、厚4.5cm,为连珠式,杉木斲,朱漆,鹿角灰漆胎,蛇腹间冰断纹,底厚1.2cm,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贴格为漆制,厚约0.2cm,亦现蛇腹断纹,脱缺不全,向内略高于底板。腹内纳音为桐木制,粘贴于琴面之背,微呈隆起状。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二字及篆文“贞观二年”双边印一方,池下方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三十二字。惟飞泉二字及玉振印填以金漆。腹内未见款字。琴音清雅松古,形制秀美。铭刻以飞泉、玉振印及篆书铭文最早,贞观二年及金言学士二印最晚,但均为古代的镌刻。这张琴在民国初年,也是北京琴坛上的一件名器,为当时的琴家李伯仁所珍藏,当时名古琴家杨时百把它视为鸿宝,《琴学丛书》、《今虞琴刊》中均有记述。一九四七年,该琴复在北京出现,为名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程宽所得,乞管氏为之修整,由于发音沉细温润,乃将岳山承露去短,并在龙龈上安装金属,成为现在的形状。但因经历了十年的沦落,出现了一些损伤,漆色和声音皆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这四张唐琴的造型、木质、漆色、断纹、声音各不相同,制作的先后也不尽相同,但就其制作风格、漆质断纹、音韵、铭刻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在这四张琴上,就能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无疑就是唐琴的特点,也就是唐代制琴的时代特点。

  唐琴的制作风格

  一般人往往把形制宽大、造型特殊的琴视为唐琴,其实传世唐琴中也存在着尺寸一般、造型普通的仲尼式琴。仅就上述四张琴的造型来说:伏羲、魏杨英、连珠式琴,在唐以后的制作中是屡见不鲜的。神农式的琴,后之制作虽然少见,但其造型并无古怪特异之感,而其尺寸也并不过于长大、宽厚。

  古人总结唐琴的特点,提出了“唐圆”两个字,确是指出了唐琴一个方面的特点。因此,有的人把琴面弧度大一点、比较圆厚,再加以声音或断纹再好一点的琴,也都定作唐琴。这种看法也是不全面的。就上述四张琴来看,琴面的弧度、厚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琴面浑圆的琴,并不见得就是唐琴。

  从上述四张唐琴的造型来看,其风格特征是,正面:由额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个部分,长短宽窄适度。没有耸肩,束腰、小尾之象,而是肩不觉太宽、尾不觉太狭,两者的比例十分协调。背面:龙池开在中部之中,长形的池上距肩约9cm,凤沼在腰尾之际,双定置于腰部的中间,没有龙池偏上接近肩头和长大或短小的现象,极规矩有法。侧面:琴面的弧度由肩至尾完全一致,平度是自肩至额逐渐下斜,没有肩圆尾平或不低头的现象。其最为独特迥异常琴之处,乃是项与腰两处边沿的特殊处理。漫圆肥厚的琴面,其面与底的上述两处边沿,都是作了圆处理的,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两琴就是如此。琴面不甚肥厚者,其面上的这一特点就不很显著,如玉玲珑、飞泉就是如此。而底部项与腰的这种特点,不管琴面是否肥厚却都是非常显著的。

本文标签

唐琴的特点

最新专题

更多相关

精彩专题

古琴名曲mp3试听与下载

[导读]这是经典古琴音乐专题,其中大多是音质较好的古琴名家作品,也有古琴爱好者演奏作品,所有音乐可免费在线试听与下载!古...阅读全文

古琴演奏视频欣赏

[导读]小编精选优秀的古琴演奏的视频,喜爱古琴的琴友不要错过,这些古琴演奏视频的盛宴。小编为方便广大古琴爱好者欣赏,将这...阅读全文

古琴名家档案及相关简介

[导读]小编收集古今古琴名家档案,组建成此古琴名家专题,和广大古琴爱好者一起认识著名的古琴家资料。古琴,又称琴、瑶琴、玉...阅读全文

李祥霆古琴视频教学(1-26)全集

  乐器学习网小编今天为广大古琴爱好者带来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古琴基础教程视频教学26课,该系列教程适合所有古琴爱...阅读全文

实用古琴视频教程精选

[导读]这是古琴视频教程专题,这些教程对于初学古琴或是自学古琴的网友有一定帮助!古琴有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阅读全文

古琴曲谱精选

[导读]你喜欢古琴吗?你会弹古琴吗?小编和大家分享我们精选的古琴曲谱;专题中包括:古琴练习曲谱、古琴入门谱、传世古琴谱、...阅读全文

关注热点

本站简介- 站内公告- 原创投稿-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手机访问- 举报入口
Copyright @ 2008-2018 乐器学习网 online services. Security support by yueqixuexi.com
举报信息框
举报